7月26日21時許,河南省衛輝市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周邊一片漆黑。人民公安報社赴河南特派融媒體記者趙飛、袁猛、師二洋、黃亦程結束了一天的采訪,卻被齊腰深的積水圍困。4人互相提醒注意安全,摸黑涉水前行。半小時后,他們攔住了一輛轉移被困群眾的鏟車。由于前斗和駕駛室旁已經站滿了人,4人趴在鏟車后部的發動機上,離開了積水區域。
這是人民公安報記者在河南防汛救災一線采訪的第6天。
7月20日以來,河南多地發生強降雨,截至7月27日已致69人遇難。受暴雨影響,鄭州、新鄉等多個地區出現內澇、洪水,大量群眾亟待轉移,災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
記者師二洋(中)跳入水中參與救援。
為大力宣傳公安民警防汛救災工作情況,人民公安報社第一時間動員部署,先后于7月21日、24日派出兩批記者趕赴一線采訪報道。連日來,4名記者輾轉于鄭州、新鄉的多個受災縣市隨警作戰,用筆和鏡頭記錄下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救援現場、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救援故事,展現了公安新聞記者的應有擔當。
臨近退休的老記者第一時間請纓出戰
“鄭州積水嚴重!周邊區域告急!”7月20日晚,人民公安報社圖片及版式編輯部主任趙飛看到新聞的第一刻,立即請纓趕赴河南抗洪救災一線。
趙飛曾參加1998年抗洪報道,憑借豐富的災害報道經驗,他深知此時只有走到救援的最前沿,才能抓到最好的新聞。趙飛預定了21日最早一班列車的車票,緊急奔赴鄭州抗洪一線。此時,距離他退休還有10個月。
暴雨發生后,鄭州全警動員、全警參戰,全力投入防汛救災工作。趙飛一下火車便馬不停蹄投入采訪,腳步始終奔走在救援的最前方——作為攝影記者,他要找到最佳的視角,拍攝最精彩的救援畫面。
7月21日,在鄭州市金水東路,公安民警和救援隊員站在及胸的洪水中轉移群眾,同樣站在洪水中的趙飛迅速按下快門定格畫面。這張圖片新聞當晚在中國警察網各新媒體平臺發布、次日在《人民公安報》一版見報。
記者趙飛在救援現場拍攝。
7月22日,得知新鄉市災情嚴重,趙飛立即動身前往新鄉。采寫拍攝了《暴雨夜,新鄉民警緊急轉移群眾》《新鄉民警筑堤攔洪》等圖文報道。作為傳統媒體的老記者,他積極采用新的報道手段,用視頻記錄搶險救援畫面,向后方提供的視頻素材被剪輯制作成《衛河水位暴漲,民警緊急構筑子堤阻攔洪水》,真實呈現了緊張有序救災現場。
為了充分報道一線救援情況,7月24日,報社決定增派文字和視頻力量前往新鄉。文字記者袁猛,視頻記者師二洋、黃亦程當日上午10時接到任務,14時50分便登上了赴新鄉的列車。
救援在哪里,報道的現場就在哪里
營救群眾、搬運物資、疏導交通……洪災面前,公安民警輔警用血肉之軀為人民群眾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紅色堤壩”。對于前方記者而言,“救援在哪里,報道的現場就在哪里;民警在哪里,采訪組的腳步就跟進到哪里”。
記者袁猛、師二洋、黃亦程抵達新鄉后發現,新鄉東站被水淹沒,群眾進出站需要靠鏟車運送,記者們就地采訪、就地寫稿制作,以最快速度傳回文圖視頻,第一時間報道了鄭州鐵路公安處新鄉東站派出所民警全力保障旅客安全轉移的感人事跡。
記者袁猛(左一)、黃亦程(中)參與轉移重癥患者。
兩批采訪力量匯合后,在新鄉衛河的大堤決口處,在被洪水圍困的村莊、社區,四名記者始終隨警作戰,堅持融媒體報道、隨采隨發,傳回大量真實而感人的現場見聞。《救人、護堤、援助,公安在一線!》《17層樓的生命接力》等報道,生動展現了公安民警“以人民為中心”的忠誠與擔當。
7月26日,因衛輝市受災嚴重,各方愛心力量向衛輝匯聚,高速入口嚴重擁堵,導致救援物資無法送入。記者師二洋在民警執勤現場采訪報道,面對鏡頭呼吁為衛輝讓出救援通道,引發網友共鳴,該視頻迅速進入快手熱榜第五位。
此次河南強降雨以來,人民公安報社組織河南、鐵路等記者站及河南各地通訊員力量全方位報道,挖掘報道了一系列各警種民警奮不顧身搶救群眾的感人事跡。7月21至7月27日,人民公安報刊發圖文稿件55篇(幅);新媒體各平臺共推送報道400余篇,總閱讀量超過2000萬次;制作視頻25條,總播放量1.28億次。
危難之時,他們力所能及參與救援
7月26日,衛輝市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門前積水最深達2米,有大量病患需要轉移,各方力量連續奮戰展開救援。前方記者得知消息后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采訪。
正當救援力量轉移病患之時,一艘滿載病人的沖鋒艇傾覆,全船10余人全部落入水中,其中有孕婦、產婦和剛出生幾天的嬰兒。看到這一幕,記者師二洋把攝像機交給同伴,迅速跳入水中,協助救援人員將船只拖到落水群眾身邊。最終,落水人員全部被安全救到這艘船上。
師二洋曾在武漢抗疫89天,記錄下大量公安民警的犧牲與奉獻,抗疫的精神在抗洪戰場得到延續。師二洋事后表示:“我乘坐的船是離落水群眾最近的,我沒不沖上去的理由。”
不退卻,也是記者趙飛的第一感受。臨行前,部門年輕同事擔心他的身體和安全,要求代替他前往一線,趙飛撂下“狠話”:“這可能是我職業生涯最后一次自然災害報道,我沒有退卻的理由!”
記者趙飛在采訪時擦傷膝蓋,醫護人員為其處理傷口。
在衛輝市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的采訪間隙,由于核心區域救援人手短缺,記者袁猛與黃亦程一起參與轉移重癥患者。袁猛的家人在鄭州,因為洪水,全家已被轉移至安置點。目睹家鄉受災,他心里非常難受,曾多次表示想去一線采訪。“我們在報道新聞的同時,也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救助工作,為家鄉盡一份力。”袁猛說。
黃亦程2019年剛參加公安新聞工作,作為一名新記者,他認為記者除了要報道新聞,還要主動擔負起社會責任,“只有切身參與到抗洪救災的行動中,才能做出情感更加真實的報道。”
救援還在持續,前方記者的采訪仍在緊張進行。一篇篇報道、一幀幀畫面的背后,是他們踐行“四力”的實際行動。(趙容)
(來源為“中國記協”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