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覺得我的衣服鞋子襪子都可以接入DeepSeek了。”有網友發出這樣的感慨。DeepSeek,一款由國內人工智能公司深度求索研發的開源大型語言模型,憑借其“好用、開源、免費”三大特點迅速走紅,成為今年春天人盡皆知的爆火關鍵詞。
以DeepSeek為代表,AI大模型成為各行各業的營銷新熱點,汽車行業也不例外。一段時間以來,國內車企紛紛宣布與DeepSeek合作,產業鏈上下游眾多企業也爭相加入,掀起了一股大模型上車熱潮。到了現在,還未宣布與DeepSeek完成深度融合的汽車企業/品牌已經不多了。
“只有少數在創新,其他的都在跟風。”對于這一波空前火爆的接入熱潮,有不少觀點認為,車企的爭相官宣更多是搶奪流量紅利的營銷行為。那么,DeepSeek引領的AI變革下,大模型上車的真正打開方式有哪些?
智能座艙:交互體驗原地“開掛”
在汽車領域,智能座艙是目前社會討論最多、最容易快速落地,也最能讓用戶直觀感知到差異的應用場景,因此成為各大車企優化的第一目標。目前來看,大多數車企都將接入DeepSeek后的宣傳重點聚焦在智能座艙場景,讓消費者享受到更精準、流暢的智能語音交互。
“把一些車機的語音助手提升好了就已經阿彌陀佛了”、“xx品牌真的需要接入DS,畢竟它的eva是真的傻”、“以后孩子上車嘰嘰喳喳問問題就讓他去問大模型,別煩我”......以往,智能座艙的人機交互困境重重。語音交互時,簡單的日常指令尚可應付,一旦涉及復雜的多重需求,系統便陷入迷茫,錯誤解讀頻頻引發車主吐槽。手勢操作更是刻板生硬,不僅限制了駕駛者的發揮,還時常因誤判導致不必要的麻煩。AI大模型具備“察言觀色”的本領,能通過持續收集駕駛者的使用習慣、偏好信息,逐步進化成駕駛者的貼心知己。
比如,東風汽車表示,接入DeepSeek后,車內語音交互將更加自然,場景理解能力更為智能,功能迭代速度也將大幅提升。借助多模態感知決策技術,系統不僅能精準識別駕駛員意圖,還能根據艙內外場景提供個性化推薦與主動服務,從而實現從“交通工具”向“智慧出行伙伴”的進化。
吉利則通過DeepSeek對星睿車控FunctionCall大模型、汽車主動交互端側大模型等進行蒸餾訓練。據介紹,這種融合后的AI系統能夠更精準理解用戶的模糊指令,并準確調用約2000個車載接口;還能基于車內外場景主動分析用戶的潛在需求,為用戶提供車輛控制、主動對話、售后服務等全方位的智能體驗,大幅提升用戶的智能交互感受,加速AI技術在智能汽車領域的普及。
智能駕駛:勇闖深水區
春節復工后,比亞迪等傳統車企領銜,打響了“智駕平權”的戰爭。長遠來看,DeepSeek等不斷涌現的AI創新變革有助于推動智駕的加速普及。
“中國汽車市場和行業具有擁抱前沿技術的探索精神。”正如知行科技相關負責人所說,AI大模型高效的泛化能力,可系統性解決智能駕駛的長尾難題(如復雜城市場景、罕見事件處理),以及以低成本技術路徑推動高階功能普及,這都為智能駕駛行業探索深水區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
具體而言,汽車行業可以利用大模型優化自動駕駛的感知與決策效率,降低對高算力硬件的依賴,通過技術創新與工程化挖潛,提升中低算力芯片的適用場景,為智駕行業降本增效;通過生成式AI重構數據生產流程,減少標注成本并加速模型迭代;探索跨模態融合,提升系統對復雜場景的邏輯理解能力,實現更安全、可靠的用戶體驗。
據介紹,知行科技將探索DeepSeek等前沿算法技術可能的應用前景,在自身軟硬一體、行泊一體的技術能力之上,通過數據挖掘、強化學習、教師模型、知識蒸餾等技術方法,優化云端、車端模型性能,拓展智能駕駛系統的場景理解和應用能力,降低硬件成本,通過“數據驅動+算法革新”雙輪驅動,助推智能駕駛 “普惠科技”的行業趨勢。
汽車研發:效率、能力大幅提升
毋庸置疑,AI大模型對于包括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固態電池、AI底盤等在內的汽車全產業鏈的研發都是巨大的助力。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全固態電池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理事長歐陽明高近日在公開場合也表示,AI時代迎來了更強大的助力,智能研發平臺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對海量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為研發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效率。
他提到,電池設計正從第二代的仿真驅動向第三代基于AI的電池智能設計(BDA)技術方向發展,電池智能設計技術可將電池研發效率提升1~2個數量級,節省研發費用70%~80%。為了實現AI的電池智能設計,固態電池創新平臺制定了時間表,2025年1月實現平臺內測數據積累及交互,2025年12月將有智能研發平臺發布版本,戰略目標是上線全固態電池智能研發平臺。
“具體到研發層面,應該說DeepSeek只是我們AI工具庫中的最新一員。”華陽集團汽車電子業務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將ChatGPT、Copilot、Gemini等主流的AI產品根據各自不同的工具特性靈活應用到研發工作中,實現了研發效率的提升。此外,“AI將我們的資深工程師、專家從繁冗、耗時的基礎性開發工作中解放出來,這一部分被釋放的資源將集中于更有需要的研發工作中,例如對前瞻技術的戰略儲備,對核心問題的加大攻關投入等等。”他說,這實際上也有效提升了華陽的研發能力、服務能力。
汽車營銷服務:告別“粗放時代”
AI大模型在汽車銷售和服務環節,同樣可以大放異彩。憑借其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AI大模型能夠對海量的消費者數據進行深度挖掘,精準匹配其需求,大幅提高營銷觸達率。在客戶服務環節,它賦能線上客服,使其瞬間擁有“最強大腦”,迅速給出專業、精準且貼心的回復。
近日消息,一汽-大眾大眾品牌新媒體AI內容運營數字化平臺已全面接入DeepSeek大模型,擁有了更高效的市場數據分析能力,可更精準地把握消費者行為偏好,產出更貼合用戶喜好的高質量營銷素材。目前已在60多家經銷商展開第一批試點,覆蓋超1000個賬號,成效顯著,內容生產效率相較以往提升超200%。
汽車后市場服務平臺途虎也已完成DeepSeek-R1、V3等模型的部署并將其接入核心業務流程,加速門店數字化車間管理、智能診斷輔助、預測性維護、供應鏈協同、智能客戶管理等能力的升級,旨在為全國近7000家工場店提供更精準、高效的決策支持。
貨運物流:掀起智能狂潮
將大模型技術與物流場景結合,過去兩年,菜鳥、京東物流、貨拉拉等企業早有探索。
菜鳥供應鏈推出基于大模型的數字化供應鏈產品“天機π”;京東推出言犀大模型,致力于深入物流產業場景;百度地圖則推出物流大模型Beta版,率先在物流地址解析、物流調度決策兩大領域開展應用;貨拉拉介紹自研貨運無憂大模型,據官方透露,貨運事實性問答準確率超過90%。
地上鐵新能源車服網絡首席運營官李曉煒表示,AI大模型大熱,讓地上鐵的管理層感到很興奮,并開始嘗試結合應用的新方向。比如地上鐵運營著16萬+輛物流車,其中有大量信息獲取的重復工作,AI大模型可以幫助地上鐵提高信息獲取和溝通協調的效率,構建企業級知識庫,實現知識平權。
在具體的運營節點上,包括單據審核、車型選擇、產品推薦、車輛狀態診斷等,大模型具備的自然語言交互能力以及信息抽象和提取的能力,也能幫助地上鐵事半功倍。“一個一個業務點的賦能,最終會連點成面,就像20年前數字化浪潮的到來一樣,AI浪潮的到來會再一次用技術能力幫助企業在組織架構、運營管理模式上徹底重構。”李曉煒說。
出行服務:開啟高能變革
AI大模型在出行服務領域的應用也讓人眼前一亮。AI大模型能夠對海量的出行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實現更精準的智能調度;減少車輛的空駛率,降低能源消耗和運營成本根據每位乘客的出行習慣、偏好等信息,為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推薦。
耀出行首席執行官楊廣透露,3月份,耀出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與DeepSeek的融合,深度擁抱新一輪的人工智能產業革命。他舉例:“可以將我們的每日運營數據交給大模型,讓大模型來給耀出行的每日運營工作寫日報,這樣我們的城市經理就可以直接通過大模型迅速觀測到昨日城市運營情況;我們的人工客服通過AI agent可以用相同的人力處理原來十倍帶寬的進線等等。”
“開源大模型就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對于企業的每一個環節都將帶來效率的飛躍”,楊廣介紹,耀出行部署DeepSeek模型后,小試牛刀,基于高端出行垂直領域相關數據訓練出來的LLM,用一分鐘寫出了之前品牌團隊需要半天才打磨好的品宣文案。
此外,國科礎石戰略總監劉博指出,在汽車的外觀設計上,AI大模型能瞬間遍歷海量汽車設計素材,運用深度學習算法,迅速勾勒出多組獨具匠心的設計初稿,極大縮減前期構思耗時,快速錨定設計方向;精心搭建超逼真虛擬仿真“實驗室”,模擬從酷熱沙漠到嚴寒極地,從低海拔平原到高海拔山地等極端環境,大幅削減開發驗證測試頻次,顯著縮短研發周期;汽車軟件開發涉及眾多復雜系統,AI大模型可以成為工程師的助手,貫穿代碼編寫、優化與調試全過程,為汽車研發的高效推進保駕護航……
廣東省大灣區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張瑞鋒也強調,大模型在汽車業的真正應用價值不僅限于營銷噱頭,而是通過技術重構用戶體驗、降本增效、重塑商業模式。車企需圍繞用戶真實需求(如安全、效率、情感連接),結合開源技術的低成本優勢,探索從“功能堆砌”到“場景驅動”的深度創新。
本文來源于中國汽車報 作者:郝文麗 編輯:薛亞培 版式:王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