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特斯拉宣布在得克薩斯州奧斯汀啟動無人駕駛汽車測試。這是繼Waymo之后,又一家行業巨頭選擇得州作為技術落地的重要試驗場。這一選擇背后的核心邏輯,不只是技術適配,還是政策制度的“主動適應”。
得州自2017年就通過立法,為自動駕駛汽車在公共道路上的合法上路提供了制度保障——在交通安全水平達到可控范圍的場景下,無需駕駛員、無需前置審批、地方政府不得設限。相比其他州,得州用最簡潔的規則,釋放了最大程度的創新空間。
歐洲同樣在加快自動駕駛政策制度開放。英國已通過《自動駕駛汽車法案》,計劃于2026年實現無人車合法上路,Uber也將聯合Wayve開展出行試點。德國早在2021年便允許L4級別車輛上路,建立起國家級監管框架。法國、荷蘭等國也在推動跨城市試點和政策簡化,營造更加友好的發展環境。
這表明,全球無人駕駛技術的競爭,已逐步進入“政策釋放期”。誰能提供更清晰、統一、寬容的政策制度框架,誰就能吸引更多資本與技術集聚,構建領先優勢。
中國自動駕駛技術在創新能力和城市試點上已具備全球競爭力,但從特斯拉選擇得州可以看出:政策制度環境已成為企業落地決策的重要權重。而隨著我國自動駕駛產業逐漸成熟,亟須解決上位法缺失、地方立法不統一的問題,尤其亟須從國家層面給自動駕駛技術創新應用以合適的法律地位。
自動駕駛不再只是技術實驗,而是對一國一地監管思維、政策制度設計能力的更高訴求。中國若想在未來智能出行格局中繼續領跑,政策制度端也須順勢“換擋提速”。相信這一天為期不遠!
(作者系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王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