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中國汽車報》汽車市值研究組繼續對全球汽車類上市公司月度市值變化進行全面跟蹤、梳理和比較分析。并基于2024年全年的數據積累基礎上,對全球汽車類上市公司的年度市值表現進行總結,并對2025年市值變化趨勢進行預判。為讀者提供更豐富、更詳實、更客觀、更多元、多維度的市值變化數據分析。
全球汽車類上市公司市值TOP20
漲落之間變數猶存

根據汽車市值研究組的統計顯示,整體看,2025年3月統計范圍內的130家企業中,有52家實現市值同比增長,占比40%,有44家實現環比增長,占比34%。
從2025年3月全球汽車類上市公司市值前20的排名看,環比和同比實現增長的企業均為7家。排位方面,頭部陣營也開始呈現波動,與上月相比排位保持不變的企業有9家,其余11家企業的排位有6家較2月有所提升,5家較2月有所下降。其中,本田和Stellantis的市值較上月排位波動最大,分別為提升三位和下降三位。
國內主要傳統整車及經銷商上市公司市值
走勢先抑后揚 個股持續分化


3月,春寒料峭,A股市場在經歷了年初的震蕩調整后,呈現先抑后揚的走勢,個股呈現出分化行情。在國內主要傳統整車及經銷商上市公司中,市值環比出現增長和下滑者基本各半,多數增降幅度不大。
當月,比亞迪市值在上月破萬億元之后再創歷史新高,總市值達到1.14萬億元,環比上漲8.57%,同比上漲92.85%。3月公布的2024年財報顯示,其2024年實現營收7771.02億元,同比增長29.02%;歸母凈利潤402.54億元,同比增長34%。比亞迪的持續成長,離不開巨額的研發投入。2024年,比亞迪在研發方面投入達542億元,同比增長36%,遠超同期凈利潤。3月初,比亞迪完成了一項規模達435億港元的“閃電配售”,成為近10年全球汽車行業規模最大的股權再融資項目之一。一系列核心經營指標均創歷史新高,顯示出比亞迪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中的穩健發展態勢。
長城汽車3月總市值實現環比、同比雙增長。其總市值達到2234.85億元,環比增長4.82%,同比增長14.53%。從數據看,長城2025年3月銷量97991輛,同比微降2.3%,環比增長25.8%;國內銷量6.6萬輛,同比增長2.7%,環比增長41.4%;新能源汽車銷量2.5萬輛,同比增長15%,環比增長66.5%,是增長最為明顯的板塊之一。長城汽車3月實現海外銷量31806輛,同比減少11.2%,環比增長2.4%,銷量占比達32.5%。
賽力斯3月同樣表現不凡,總市值達1900.66億元,環比增長3.6%,同比增長44.70%,超越上汽集團站上該榜單第三位。其個月發布的2024年財報表明,2024年賽力斯實現營業收入1451.76億元,同比增長305.04%,這是賽力斯首次全年收入突破千億元。2024年,賽力斯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9.46億元,上年為凈虧損24.50億元。2020年至2023年的4年時間,賽力斯均處于虧損狀態,2024年,賽力斯實現最近5年來的首次扭虧為盈。
3月,吉利汽車總市值達1564.07億元,環比下降5.42%,但同比大漲82.34%。其2024年財報顯示,2024年其總收入首次突破2400億元,達到2402億元,同比增長34%,創歷史新高;全年歸母凈利潤166億元,同比增長213%;扣非后歸母凈利潤85億元,同比增長52%,盈利能力顯著提升。
2月更名后的千里科技3月總市值達到372.99億元,環比下降13.79%,同比大漲157%。值得注意的是,3月20日,千里科技的主力資金凈流入6214.77萬元,占總成交額的9.01%,這一數字無疑為市場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在3月的商用車板塊中,宇通客車位居前列。其市值達586.92億元,環比上漲0.61%,同比增長33.42%。2024年,其營業收入約372.18億元,同比增加37.6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41.16億元,同比增加126.53%;基本每股收益1.86元,同比增加126.53%。金龍汽車3月市值達99.96億元,環比增長1.83%,同比增長96.08%。中通客車市值達67億元,環比增長3.96%,同比增長34.21%。
在經銷商上市公司中,3月,中升控股市值達302.06億元,環比增長7.55%,同比下滑6.63%。美東汽車市值達26.37億元,環比上漲3.13%,同比下降29.72%。
3月,經銷商和諧汽車市值9.94億元,環比上漲18.19%,同比增長19.61%,是當月經銷商板塊中市值實現環比、同比均上漲的上市公司。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最新一期“汽車消費指數”顯示,2025年3月汽車消費指數為71.5,較上月有所下降,但降幅不大,預期4月銷量相較3月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
國內部分汽車零部件公司市值
分化中前行


3月,統計在內的動力電池板塊、汽車電子與智能網聯板塊、傳統零部件與綜合板塊、發動機板塊、輪胎板塊市值呈現出復雜的變化態勢,板塊和企業間表現出明顯的分化。
從整體市值規模來看,各板塊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軌跡。動力電池板塊依舊是行業的重要支撐。寧德時代3月市值達11136.95億元,盡管環比有所下降,但同比增長33.14%。其市值的高位穩定得益于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持續增長。我國動力電池企業憑借領先的研發能力,如在電池能量密度、安全性等方面的技術優勢,穩固了其市場份額。不過,行業競爭加劇也對整個動力電池板塊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加強供應鏈管理等。
汽車電子與智能網聯板塊波動較大。汽車智能化、網聯化雖為行業趨勢,但整體競爭較為激烈。新進入者不斷增加,技術迭代迅速,企業需持續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研發。不過,汽車電子與智能網聯板塊中的部分企業憑借技術的優勢市值表現相對平穩。擁有創新和產品差異化的企業,有助于市值的穩步增長。
傳統零部件與綜合板塊、發動機板塊的企業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壓力,一方面需要應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沖擊,另一方面也在積極探索新的業務領域,如電動化、智能化零部件的研發和生產。
輪胎板塊呈現出一定的波動性。玲瓏輪胎3月市值259.71億元,環比增長1.60%,同比下降14.84%;賽輪輪胎市值474.46億元,環比下降8.26%,同比下降1.70%。輪胎行業受原材料價格波動影響較大,天然橡膠等價格的不穩定,增加了企業成本控制難度。同時,汽車市場的波動也直接影響輪胎需求。在新能源汽車時代,輪胎企業需要研發適配新能源汽車低滾動阻力、高靜音性的輪胎產品。
國際主流汽車公司市值
“降”字當頭


3月,納入統計范圍的26家跨國車企中,大多數企業市值都出現了同比下滑,環比下滑的企業數量同樣超過了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同比雖然仍有逾50%的漲幅,但環比延續了1月和2月的下滑趨勢。自今年年初以來,特斯拉股價持續下跌,市值縮水逾三成。原因之一是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參政”。此前馬斯克公開干預歐洲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特斯拉電動汽車銷量在歐洲下滑。此外,他領導美國“政府效率部”推動聯邦政府大規模裁員節流,這在美國多地引發了針對特斯拉的抗議活動。再加上,作為其核心業務的電動汽車面臨銷量疲軟的境地,而作為其宏大愿景的無人駕駛和人形機器人技術的商業化落地仍需時間。一系列因素疊加下,特斯拉股價遭遇重創。
保時捷的表現同樣也不樂觀,3月市值環比縮水近兩成,同比則腰斬。重要原因之一是其不盡如人意的2024年財報。就在3月13日,保時捷公布數據稱,2024年,該公司營收略降,凈利潤則為36億歐元,同比下跌逾三成;銷售回報率為14.1%,低于2023年的18%。銷量方面,這一年,保時捷全球銷量同比下降3%,其中,中國銷量銳減28%。當然,保時捷在中國市場的壓力,早在去年曝出保時捷經銷商“逼宮”總部的消息時就已經廣為人知。為此,保時捷在公布財報的同時,宣布將裁減約3900個職位以提高效率。
與保時捷一樣,Stellantis的3月市值環比跌幅也達到了兩位數,且同比跌幅進一步擴大,較去年同期縮水了六成以上,排名跌到了第17位。在過去的2024年,Stellantis的凈利潤同比驟降70%。這一業績不僅遠低于市場預期,也標志著這家擁有歐美血統,曾憑借北美市場賺得盆滿缽滿的汽車巨頭,在電動化轉型與市場策略失誤的雙重壓力下,正經歷著合并以來最嚴峻的挑戰。在去年年底將掌門人唐唯實被“掃地出門”后,Stellantis暫時由董事長約翰?埃爾坎掌舵,計劃今年上半年選出新的首席執行官。
相比之下,豐田、塔塔、Rivian的3月市值環比增長逾10%。另外,同比來看,能維持正增長的企業已經只有少數幾家,包括特斯拉、沃爾沃集團、馬恒達、鈴木、Rivian等。
部分汽車新創公司市值
元氣在恢復 后續仍有變數


3月,新勢力及初創企業的市值環比下跌較多,但同比出現不少上漲。
小米集團以絕對優勢穩居榜首。3月市值雖小幅回調至1.1萬億元,但同比增幅高達222%,顯示出市場對其“造車生態”戰略的長期看好。小米通過整合智能家居與汽車業務,構建全場景互聯模式,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3月29日,一輛小米SU7在高速公路發生嚴重車禍,這起惡性交通事故引發輿論發酵,不僅對小米汽車、對整個新勢力及初創企業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為后續的市值走勢帶來極大不確定性。
理想汽車與小鵬汽車展現了不同的發展路徑。理想汽車3月受供應鏈波動影響,市值回落至1676億元,環比下降29%。相比之下,小鵬汽車憑借自動駕駛技術轉型,疊加銷量表現提升,市值從1月的1172億元增至3月的1344億元,同比增幅達158%,成為技術驅動的典型代表。
地平線的市值波動尤為引人注目。2月其市值因芯片量產消息刺激飆升至1026億元,環比暴漲74%,但3月因市場對產能爬坡的擔憂回落至732億元。這一“過山車”式的表現,反映了資本市場對科創企業短期兌現能力的高度敏感。
零跑汽車3月市值環比增長58%,達到694億元,同比增幅114%,主要得益于其低價高配車型在東南亞市場的熱銷。法拉第未來雖基數較低,但3月市值同比暴增近2573%,顯示出投資者對其“回歸中國市場”戰略的押注。
然而,有些企業陷入增長困境。蔚來汽車市值從1月的671億元跌至3月的530億元,同比降幅23%,高端定位導致的成本壓力成為主要掣肘。VinFast與LCID則因北美市場需求疲軟,市值分別縮水22%與24%。
恒大汽車因資金鏈斷裂在3月停牌,市值定格于19.4億元,同比暴跌44%。過度依賴融資輸血,缺乏自我造血能力,恒大的后續情況不容樂觀。
值得注意的是,Cyngn(CYN)與MULN等公司市值已跌破1億元,淪為“仙股”。其中,MULN3月市值僅0.02億元,同比跌幅超99%。
2025年,市場形勢嚴峻,宏觀及國際環境更加復雜,資本對汽車新創公司的評判標準也日趨嚴格。2025年資本對新勢力及初創公司的判斷偏好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技術壁壘成為估值核心,比如地平線、小鵬汽車的階段性高增長均源于技術突破;二是海外市場的拓展能力,例如零跑汽車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海外銷量快速增長,這也是零跑汽車市值上漲的主要原因。三是現金流管理能力。
隨著競爭日趨白熱化,行業集中度將持續提升。頭部企業可能通過并購整合資源。與此同時,資本將更青睞“技術+場景”雙輪驅動的企業,車路協同、能源服務等衍生賽道或成新增長點。
2025年的汽車行業變革,既是技術的較量,也是資本的試煉。唯有真正解決用戶痛點、構建可持續商業模式的企業,才能在這場馬拉松中笑到最后。
附:2025年3月完整榜單

本文來源于中國汽車報 文:市值研究組 編輯:齊萌 版式:劉曉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