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疫情、脫貧攻堅、科技強國……12月21日,由中宣部、中國記協組織的2020年全國“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活動走進鄭州,12位巡講人走上演講臺,講述他們一線采訪的動人故事。
疫情防控一線他們如何記錄?
采訪英雄家屬、深入金銀潭醫院……巡講現場,人民日報記者吳姍講述了在武漢參與抗疫報道80天的經歷。
吳姍回憶了戰疫期間自己深入武漢的三次痛哭,其中,第一次痛哭是在完成武昌醫院原院長劉智明殉職采訪時。“劉智明院長的殉職是武漢抗疫中沉痛一刻,我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怎么把悲傷化為力量,是我采寫這篇報道時一直思考的問題?!眳菉櫿f,她多方追溯劉智明生前經歷,一邊在武昌醫院實地采訪,一邊聯系其親友。在采訪其一位摯友時,其太過悲痛婉拒,可在她靜靜聆聽快1個小時后,等來了采訪對象的敞開心扉、親友緬懷劉院長的十多封信及從未公開的院長家書。
“報道推出后,連續幾天被各大網端置頂推送,僅在我們客戶端24小時內閱讀量就突破百萬次,報道受到讀者的充分肯定,英雄的事跡很感人,采訪英雄的記者也感人?!眳菉櫿f,這些抗疫縮影,凝聚成了“武漢必勝 湖北必勝 中國必勝”的磅礴力量。這場戰疫,沒有你,沒有我,只有我們。我們是記錄者,但不止是記錄者。
中國移民管理報記者洪燕森同樣分享了他記錄戰友抗疫戰斗的點滴故事。他通過戰疫一線的幾個小片段,講述了駐守在祖國300多個對外開放口岸和2萬多公里陸地邊境線上的中國移民管理警察堅守陣地、逆行而上的使命和擔當。
“戰友守好祖國大門,我們講好中國故事?!焙檠嗌f,采訪中,他聽到戰友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疫情不退,我們不退!”而作為記者的他,扎根國門,用心記錄并傳播正在發生的、新鮮熱乎的國門故事。
脫貧攻堅故事他們怎么講述?
“我是一名廣播記者,也是一名駐村第一書記?!睆V西廣播電視臺記者劉曉宇講述了他在者徠當“書記”的故事。
2018年,劉曉宇被派往深度貧困村——隆林各族自治縣者浪鄉者徠村擔任第一書記。其間,他用村里的應急廣播,建起廣西首個“新時代空中廣播站”,用當地人聽得懂的土話,每天講扶貧政策,為村民尋找致富渠道。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劉曉宇堅定地說,作為一名記者型第一書記,更要感知、發現基層那些帶著溫度和泥土芳香的人和事兒,講述好中國的脫貧故事,傳遞好中國的脫貧強音,做新時代的記者、記錄者、見證者和實踐者。
山西省晉城市新聞傳媒集團記者趙亮一上臺,便通過照片向大家展示了兩本扶貧工作日志?!八鼈兊闹魅?,是父女倆——郭建平和郭子涵,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稱謂——晉城市陵川縣附城鎮臺北村第一書記?!壁w亮分享,2019年,51歲的郭建平因勞累過度,突發心臟病,犧牲在了扶貧一線。一個月后,他的女兒郭子涵擔起了他的工作,義無反顧地留在農村繼續扶貧,續寫扶貧工作日志。
“在她的日志當中,我們共同見證著臺北村的變化,見證著老郭書記的心愿一件件變為了現實?!壁w亮說,今年春節的時候,她還要到臺北村去看一看,去看一看發展旅游村后的新氣象,嘗一嘗農家樂的飯菜香,住一住集中供熱的暖氣房。
趙亮表示,自己也將繼續記錄這些真實而動人的中國故事,用手中的筆和肩上的鏡頭詮釋時代擔當,激揚新聞夢想。
奮斗者的精神如何傳遞?
93歲的教師為何仍扎根在講臺上?光明日報社記者常河分享的便是這樣一個故事。常河通過對最美奮斗者葉連平的3年追蹤報道,講述出扎根基層21年義務助教的鄉村人民教師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崇高偉大。
“22年的記者生涯中,我一直聚焦教師這個群體。先后跟蹤采訪了:有著‘量子之父’稱號的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院士,坐在輪椅上創辦希望學校的‘最美鄉村教師’任影,被譽為‘燃燈者’的思政課老師路丙輝,矢志不渝推廣魔芋種植技術最終卻倒在科技扶貧路上的‘布衣教授’何家慶?!背:诱f,這些人使他堅信,前進中的中國需要一種力量,需要有為文明接續香火的人。
“我今年已經52歲,能奔跑在記者路上的時間也不多了,如果可能,我也愿意像葉連平老師那樣,做一只新聞戰線上的‘螢火蟲’,只爭朝夕,堅守一名人民記者的初心,扛起人民記者該有的使命?!背:臃窒淼馈?/p>
一件件鮮活的故事感人至深,同時也催人奮進?!榜雎犃诉@些記者講述的故事,感觸很深,他們都熱愛并堅守著,有的記者為了一個采訪學習大量的資料,有的記者扎根貧困村帶來一線最生動的報道......這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參加巡講活動的鄭州師范學院學生曹茹雪接受大河網記者采訪時說,她一直非常喜歡記者這個職業,如今學習的專業也是新聞采編與制作,未來想成為一名像他們一樣優秀的記者。(記者 劉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