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報 張勝杰
大家好!我是人民日報社中國能源報全媒體采訪中心的一名記者,從業十余年來,我兢兢業業,不放過任何一個深入現場的機會。因為,我深知:現場是新聞人維持職業敏感性的源泉,也是記者永遠的主戰場。

或許有人說,網絡時代,可以與千里之外的人視頻對話,省時、省力。但,在我看來,這永遠無法取代面對面接觸時的真實感。對記者而言,近距離接觸受訪者,可以更容易地捕捉到對方的微表情,了解其內心世界,獲得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年年走基層,歲歲有新事。今年是“新春走基層”活動開展的第15個年頭,也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之后,對新聞戰線踐行“四力”的一次全面檢視。
“走,往基層走,往深處走!”我默默告訴自己,基層,是新聞工作者汲取營養的沃土,是感知時代脈搏的最前線。于是,我主動向領導請示,要求積極參加2025年“新春走基層”活動,相繼深入河南安陽、鄭州、洛陽等基層一線采訪,宣傳電網部門發展成就、民生保障措施、歡度春節的景象。
采訪中,我深深感受到“新春走基層”不僅是新聞記者的一次出征,更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民情大調研。只有在采訪中,才能聽到最動人的故事,感知最滾燙的變遷。
在紛飛的大雪中,我作為《中國能源報》的記者跟隨工作人員體驗了國網洛陽供電公司員工的日常工作,感受到他們在平凡崗位上的不平凡。

事情的經過大概是這樣的:
隨著新春前夕一場強降雪的來臨,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的伏牛山銀裝素裹,格外美麗。但對于電力員工而言,卻是心焦的時刻——由于海拔和氣候因素,每到冬天,經過伏牛山的福欒線極易產生覆冰,嚴重時還會引起線桿倒伏、全站失壓等情況,保電難度更大了。
春節期間,返鄉人員陸續歸家,社會取暖用電負荷顯著增加,疊加伏牛山景區游客爆滿,電網迎來冬季負荷高峰期。
“你看,這是我們巡線工的小屋,不僅有電能取暖,還能做飯,和以往相比,終于能吃口熱乎飯了。除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外,這里還有一座停機坪。”國網洛陽供電公司輸電帶電作業班副班長管霄告訴記者,無人機能夠按照規劃的線路,從山下把需要的物資,按照固定的線路配送到小屋,徹底告別了人拉肩扛的模式。
管霄所說的小屋,就是河南省建設的首個“觀冰”小屋。小屋里擺了兩張上下床和一張桌子。巡線工人們可以在這里喝點熱水,歇歇腳。51歲的帶電作業班班長喬榮波感慨道,以往,山高無路、坡陡濕滑,電力巡視人員需手持木棍,踩著沒過腳踝的積雪,摸索著上山。遇到石頭上結冰濕滑,只能手腳并用。
據喬榮波回憶,以前巡線,渴了就喝涼水,餓了就啃方便面,累了就席地休息。由于山頂不具備駐守條件,電力員工天黑前就要下山,待第二天天亮,繼續上山巡視。而如今,“終于告別了喝“冰飲”吃“冷食”,風餐露宿成為過去時。”喬榮波欣慰地說。
“不需要你認識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進,融進祖國的江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國不會忘記,不會忘記我……”采訪臨近結束,在安靜的伏牛山深處,傳來了激揚的歌聲,久久回蕩。原來,每當大家情緒低落時,國網洛陽供電公司輸電運檢中心黨支部書記張治華帶領大家唱歌鼓舞士氣。
寫完稿件,我便在筆記本上寫下了一段難忘的采訪手記:
“咔嚓、咔嚓……”記者跟隨電力工作人員上山途中,踩著20多厘米的積雪,在陡坡懸崖,一不小心就“出溜”下去。倆多小時的路程,我的心提到嗓子眼了20多次。全程體驗下來,整個人都快虛脫了,但對于他們,這些卻是常態性的工作。
采訪中,我的眼里常常含滿淚水。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呢?我認為,就是這些普普通通的保電人。他們的工作辛苦自不必說,有時甚至是需搭上命的。萬家燈火通明的背后,為千千萬萬個這樣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光明使者點贊!
這些生動的場景,正是基層生活的真實寫照,是新聞工作者用腳步丈量出來的深度報道。但這正是保電人工作的日常。萬家燈火背后,是他們不畏風雪,堅持巡線的身影。
每次深入基層采訪,是一場心靈的洗禮,更是一次能力的考驗。 今后,我會更加嚴格要求自己,用手中的鏡頭和筆觸,記錄下了基層生活的點點滴滴,傳遞出了溫暖與力量。讓自己腳踏泥土芬芳,書寫煙火滾燙,見證一個更加美好的中國。
(本文作者系中國能源報記者張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