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幽靈,一個叫作“流量”的幽靈,在車圈的上空徘徊。讓人又愛又恨,棄之不能,又愛而不得,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去年,汽車行業的關鍵詞是“卷”,今年,要變成“流量”?流量是個好東西。你看,那么多人,趨之若鶩。有人為博流量而溢美,恨不得把自己的東西夸成一朵花(那些高喊“遙遙領先”的,可歸屬此類);有人為博流量而謾罵。那些車圈罵人的,在現實生活中,往往還是挺溫文爾雅的,但一到網上,他就變了,變得像個斗士。其實呢,依我看,不一定他真的是個斗士,而是因為他發現,越罵人,粉絲越多;越罵人,車也賣得越好。你想想,如果罵人沒成本,還能帶來流量,又能賺錢,誰不喜歡罵人呢?但流量,又是個壞東西。以前,大家信奉三年小換型、七年大換型、“十年磨一劍”、酒香不怕巷子深之類,在平時呢,只需安靜地做個美男子即可?,F在呢,真的是想安靜地做個美男子而不得呀!你必須時不時沖出去吆喝幾嗓子。如果你在邊緣,要跑到中心來;如果你在后臺,要跑到前臺來。反正,哪里有熱鬧就往哪里湊,還不一定管用。就像現在,人人都在學雷軍,但雷軍,只有一個。說起雷軍,我認為他是這次北京車展上的最大贏家。本以為今年3月28日小米SU7發布會是他本年度的高潮,不想北京車展才是。周鴻祎更將雷軍早早就封了神,我認為,雷軍真正地被封神,還是應該在北京車展上,是在雷軍走到哪兒,流量就跟著到哪兒的時候。這一點,恐怕雷軍自己也沒想到。其實,據我觀察,在過度利用流量之后,對于雷軍和他的小米汽車,車圈,至少是在車圈,輿論開始有了反轉的跡象。但北京車展一開幕,雷軍就攜萬千米粉們的潑天流量重重襲來,讓車圈真正見識了一次什么叫“王者歸來”。于是,大家也就閉嘴不語了,就像我。我呢,本來沒打算去看小米的。畢竟,車展上有117款全球首發呢,哪一款不值得去看?小米又不是首發,憑什么去看?但在北京車展媒體日,我的事多,忙這忙那,就是沒時間看車。最后要離開展館了,我說,“別的不看了,但我得去看一眼小米再走呀!”瞬間,我覺得自己像個偽君子,心里沒打算去,腳卻邁開了。我無情“解剖”自己,卻發現我的行為里其實正蘊含著流量的部分密碼。我,此刻不僅僅是“我”,“我”,就是現場大部分觀眾,“我”,就是雷軍的萬千粉絲之一。首先,流量是總量數據,不是結構性數據,這是流量的一個內在矛盾。在渾濁不清的流量世界里,“10”一定比“1”更具意義。而在層次分明的結構世界里,1常常比10更具意義。而對于營銷而言,它要直面的首先是一個結構性世界,所以它第一要探討的是“定位”問題。如果不能根植定位去抓流量,這個流量就是泡沫,而這也是流量不一定能轉化為銷量的重要原因。其次,流量是知名度,不是美譽度。流量世界的“粉絲”,不一定是真正意義上的粉絲。它更關乎熱鬧,而不是品牌忠誠度。對流量的追逐,具有非理性成分,反映的是粉絲們的從眾心理,以及流量明星的光環效應。第三,流量脆弱易變。頂級流量的極端化,大眾的審美疲勞,都容易造成流量事件具有流行性特征,這與品牌打造的恒久性形成反差。缺乏業績支撐的流量,終會曇花一現。我又在想,流量催生出了種種新奇現象,人人都被裹挾,但又有多少是樂在其中呢?我相信,確實有像雷軍這樣的流量弄潮兒,能夠在流量的浪尖上翩翩起舞。其實,不僅互聯網圈有,車圈也有,但更多人,更多時候,更像是在配合著表演。就像喝酒,上了酒桌,不喝不行,以水代酒?那是要翻船的。于是,又一個問題冒出來:過去,日子不太好過時,也沒有像今天這樣被裹挾呀,為什么現在日子好過了,中國汽車人終于有點揚眉吐氣了,這些苦盡甘來的大佬們,反倒要這般摧眉折腰博流量呢?從這個角度說,對流量的追逐有它的客觀性,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個江湖,是流量的江湖,但更深層次,還是源于產業的高度內卷,以及由此產生的重重焦慮。這是中國汽車營銷進化、產業演進的必經階段。而正好在這個階段,又趕上了移動互聯網崛起、短視頻泛濫的媒介生態變化;再加上車展搭建了一個絕佳的舞臺。多方合力,共同營造了一場汽車業的盛宴狂歡。但硬幣總有兩面,我也看到,在流量的江湖上,汽車大佬們表面光鮮,其實內心焦慮。而且,發現沒有?——二者還往往成正比:表明有多“光鮮”,內心就有多焦慮;而最最焦慮的,正是當下風光無兩者——雷軍!
大佬們能夠通過制造流量事件來獲取流量,本質上是他們既往業績在作支撐。對于萬千觀眾而言,這個群體總體上還是很陌生的、同時也是嚴肅的,但這個群體已經創造了不菲的業績,并在歷史的風云際會中閃亮登場,因而產生了耀眼的光環效應。這個群體利用車展這個平臺集中登臺亮相,觀眾們正好也可以借助車展來“結識”這群大佬,感受這群大佬的率性風趣的“另一面”。這正是這次大佬們集體“秀”的積極面,也構成了新聞效應和流量沖擊的厚實基礎。但這種支撐不一定能長久,因為它本質上更像是對“過去”長期積累能量的借用和釋放,因而在相當程度上具有新鮮感。如果這樣的事不斷重演,它的邊際價值就會急劇下降,并可能會形成對未來的品牌透支,導致流量反噬。其實,流量無所謂“好”東西,也無所謂“壞”東西。作為一個社會傳播現象,它是一個客觀存在。本質上,流量就是關注度。它隨傳播而產生,并根植于人的社會性之中,是人類社會的本質追求之一。印刷術的發明為流量的獲取準備了技術條件,而以紙媒為先聲的現代新聞業的產生,真正開始了流量時代。過去我們追求收視率、發行量,其實也就相當于現在的“流量”,或者說是流量的“史前版”。不過,在過去那個時代,讀者、受眾,因為缺乏即時反饋和強互動,往往只是編者頭腦中的一個“虛擬想象”。只是到了互聯網時代,這個虛擬想象才變得越發真實,并成為一股無孔不入的引導力量。又因為互聯網消滅空間的特性,能在同一時間同一個虛擬場景造成大量集聚和即時傳播,從而形成流量的巨大力量,瞬間引爆輿論。由此,我判斷:北京車展之后,車圈對流量的追逐,不會降溫,只會升溫。這是高度內卷的形勢使然,也是正常營銷之必要,是中國汽車進一步淬煉競爭力之必要,無關個人偏好,無關企業偏好。但對流量事件的制造追逐,則會降溫,不會升溫。因為大家都很理性,不會長久迷失在博眼球的游戲中,而是在“游戲”中快速形成共識:恒久的流量是品牌!從而再次關注起產品、關注起營銷、關注起體系,關注起好的、不浮躁的產業氛圍,還有好的競爭心態。(作者桂俊松系中國汽車報總編輯、中國汽車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