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小米SU7挺火。這款國產新能源車在預定階段就創造了“神話”:4分鐘訂單破萬,27分鐘定出5萬臺,24小時定出近9萬臺。大家有稱贊的,“外形拉風,有未來感”“提速快,比肩超跑”;也有質疑的,“外觀設計有抄襲嫌疑”“交付周期太長”……近年來,很少有哪輛汽車受到如此多關注。
點贊也好,批評也罷,當人們“拿著放大鏡來看小米SU7”,國產新能源車就已經“贏”了。“潑天的流量”,恰恰說明今天國產新能源車已站在舞臺中央聚光燈下。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國產新能源車品牌熱度持續提升,消費者的要求和期待自然水漲船高。曾經,市場上流行著“20萬元以上不買國產車”的說法。而這次小米汽車定價20-30萬元區間,卻被不少消費者評價為“具有性價比”“誠意滿滿”。可見,公眾對國產新能源汽車的品牌認知已經悄然發生改變。國產車正逐步撕掉廉價車、低端車的固有標簽。
近年來,從寧德時代成長為新一代“鏈主”企業,到第一家外商獨資車企特斯拉倒逼國產車企加速升級轉型,從比亞迪成為全球首家達成第7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的汽車品牌,到一眾造車新勢力異軍突起、收獲大量“粉絲”……有人說中國新能源車市場“卷”,但也正是在這樣高強度競爭下,才鍛造出一批身懷絕技、甚至在細分領域做到全球領先的國產新能源車企業。國產新能源車,是否也迎來了屬于自己的“黃金時代”?

福建福州港江陰港區,上汽集團生產的汽車駛上遠洋滾裝輪,該批次車輛將發往荷蘭、埃及、英國等國家。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攝
能否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是車企競爭力的最直接體現。有人評價,我國汽車產業曾經“以市場換技術”,而如今正發力“出?!?,“以技術贏市場”。想在出海中劈波斬浪,爬出“微笑曲線”低端,就免不了扎硬寨、打呆仗,在產品質量、新品開發、售后服務等方面下“笨功夫”。上世紀90年代,國產摩托車曾依靠低價,橫掃本來由外國企業占據的東南亞市場。但極大的成本壓力,導致企業無法保證產品和服務質量。短短幾年間,搶占的市場得而復失。往事重提,令人唏噓,也給我們啟示:重視品牌和口碑,做到質量過硬、服務到位、貼近市場,才能持續獲得青睞,實現可持續發展。
造車夢,總是與強國夢聯系在一起。上世紀90年代,當小轎車剛剛敲開中國大眾消費之門時,人們耳熟能詳的,就是幾個外國品牌。我們何時能擁有屬于自己的享譽世界的汽車品牌?這是多少中國人的時代之問。面向未來,“換道賽車”,甚至可能“換道超車”的國產新能源汽車,能否把這個問號變成感嘆號?盡管過程必然不易,卻值得我們由衷期待。
(本文章來源于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