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不斷增長,售后市場規模也逐漸擴大,對三電系統的維修保養需求成為重中之重。人們不難發現,有關新能源汽車維保的消費者維權及與廠商糾紛案例亦在增加。尤其是動力電池,作為電動汽車“心臟”,其售后問題成為了部分汽車用戶的一塊“心病”。
用戶買車容易修車太難
“新車剛提回來沒幾天就虧電,后面每隔一段時間,但凡雨天就會出現電瓶異常放電,無法打開車門,無法啟動車輛。”電動汽車車主劉先生非常氣憤地告訴《中國汽車報》記者,“5個月以來,這種情況發生多達8次,我們要求經銷商更換電瓶,售后說不是電瓶的問題,不予更換。對方給出說法,原因在于系統模塊導致異常放電,但更新了幾次系統,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
電動汽車車主李女士也有煩惱:“我2017年在靈璧縣(安徽省宿州市)買的這款車,后來經銷商倒閉,本地就沒有(該品牌)4S店了,而且150公里的續駛里程無法支撐我駕車到附近城市4S店。我致電安徽省宿州市(該品牌)經銷商客服,他們說我沒有保養記錄,電池無法保修。但我購車時銷售人員明確告知,電池享受8年或12萬公里免費質保,沒有說要前置保養才能保修。”
據悉,在新能源汽車售后環節,動力電池涉及的問題格外多。在車質網上,關于動力電池的消費者投訴每天都在更新,今年截至3月13日,消費者就上報了近300條;2023年對于動力電池問題的投訴約1200條,相較于2022年的800條,同比增加50%。根據消費者的反饋,除了動力電池本身外,4S店維修過慢、返廠時間長、無配件更換等也是投訴焦點。
電動汽車車主章小姐表示,由于動力電池質量問題,她的汽車在行駛過程中失去動力、差點被追尾,但在維修時被告知當地縣城無法維修,要去市里的維修點,并且維修時間過長,嚴重影響了自己的日常出行。
電動汽車車主付先生介紹說,去年由于車輛提示電池包一級故障,他自費拖車進店,維修兩個多月;店里告知更換了電池包,但使用沒幾天,車輛顯示了同樣的壓差、絕緣故障。隨后,付先生4次拖車進店維修,每次都出現相似的情況。他認為,廠家存在欺詐行為,更換的電池包均為舊品,并且沒有質檢檢測就交付用戶;同時對于售后維修人員的技術也產生質疑。“我懷疑他們根本不懂維修,假裝換塊電池就萬事大吉,實則以次充好,欺騙消費者。”付先生說。
電池售后有三大“硬傷”
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無論消費者投訴維修時間長還是故障多,追溯根源主要在于目前動力電池售后出現了三個短板。第一,電池問題數量增加,維修難度變大;第二,維修點少,分布不均,無法滿足日常售后維護;第三,售后人員技術不過關,專業維修人員少,導致許多4S店只能返廠修,甚至只能換不能修。
動力電池主要由電池包、模組、電芯、電池管理系統等部分組成,集成度高、結構復雜、難于拆解、檢測困難。同時,出于被動安全、消防安全以及可靠性等方面的需求,動力電池設計時一般要有足夠的冗余。電池系統是電化學與電子控制的結合,電池管理及熱管理系統要深入耦合到幾千個電芯中,并不像燃油車那樣出現問題易于觀察,所以維修難度較大。
一位從業20年的動力電池行業專家向記者介紹稱,目前電池出現最多的問題有兩類,一是續駛性能,二是掉電;前者可能是電池壓差故障,均衡調整一下就能恢復,后者可能是電池包內部結構或電池管理系統的問題,需要拆箱更換。他分析道:“維修電池包存在一定難度,要求技術人員既懂結構,又懂電子,還懂化學,4S店一般很難自行維修。而且,電池企業往往不允許車企盲目拆開電池包,所以有時返廠維修也是不得已之舉。”
某車企電池質量部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對于動力電池的維修,他們的首要原則是在不同區域市場設立維修中心就近提供售后服務,無需全部返廠維修,如果涉及電池更換,再將新電池發往維修中心進行更換,舊電池根據故障情況處置。不過,維修中心的建立需要投入較大的資金和人力,車企在這方面有各自的考慮,如果不設維修中心就只能返廠。
近一兩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價格戰”此起彼伏,技術與產品的比拼不斷。而相比之下,車企對售后市場的關注和投入還不夠,由此導致許多配件供應無法跟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售后難度。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應用與消費者研究分會副秘書長、衛藍e站新能源汽車智慧服務平臺總經理常亮認為,這也是售后問題頻出的重要原因。
此外,受訪的幾位業內專家不約而同向記者提出售后市場人才短缺的問題。由于電池維修屬于高危技術工種,需要考核認證,所以人才培養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通學院實驗中心副主任陳飛看來,新能源汽車維修技能人才短缺可能成為一個長期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新能源汽車涉及三電等多個領域,維修的技術復雜度更高且在不停發展,這就對人員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新能源汽車存在一些特殊設計,比如電池車身一體化(CTB),會給維修帶來很大不便,進一步提升了“門檻”;三是維修標準規范等還不健全,導致維修人員的水平和服務質量參差不齊,消費者信心不足;四是后市場維修職業收入不高,難以吸引高質量人才;五是培養相關人才的院校、機構太少,導致人才供不應求,這些都是制約新能源汽車后市場發展的阻礙。
把握售后痛點的市場機遇
“不少人認為,新能源汽車不需要保養,這其實是一個誤區,只是保養項目不一樣而已。”常亮直言,大部分車主恐怕不太了解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原理和使用注意事項,比如電池要時常進行狀態監測,隨時掌握車輛運行情況。這方面需要車企與售后方攜手,加強對用戶的服務力度和強度,全程保障動力電池的安全性。
“我們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把關人員招聘,需要對方有動力電池維修經驗或高壓證。所有維修人員都要經過工廠培訓,下發上崗證,主要通過自主人才培養和外聘兩種方式。”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汽車目前在全國布局18家維修中心,基本華北,華南,華東,華中的主要城市都有覆蓋,每家維修中心配置4~5個人,今年計劃布局城市規模要超過20座。他還向記者透露,未來對于維修網點的布局會考慮與一些連鎖維修保養的企業合作,比如途虎養車這樣的第三方,或將自建的維修中心開放給第三方,以滿足市場的更多售后維修需求。
至于人才培養這一關鍵問題,陳飛提出了幾點建議:第一,由行業組織牽頭組建一個產業融合的共同體,涵蓋高校、企業、高職院校和科研院所等,統籌行業資源,吸引更多院校尤其是應用型本科院校開設相關專業,加大人才培養的規模,各家院校與新能源汽車企業展開深度合作,強化對維修人才基礎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提升人才的質量;其次,積極引導企業加大對維修人才的培訓投入,鼓勵技術交流和經驗分享,提高整體服務水平,引導維修企業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勵機制和發展通道,吸引更多有技術實力和經驗的人才加入;第三,完善對新能源汽車維修人才的技能認定和資格考核等相關的工作,在現有汽車維修工工程師認證考核中,增加新能源汽車相關的考核內容,鼓勵引導原有傳統汽車維修工程師轉型升級。
新能源售后市場無疑將是下一個“藍海”,巨大的人才缺口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售后缺口的存在,讓企業聞“風”而動。比如,寧德時代與博世汽車售后展開合作,以共同探索新能源汽車售后市場,首家雙品牌授權的新能源汽車維修站宣告成立;再比如,國軒高科授權馬立新(新能源汽車專修品牌)進行售后服務。可以預見的是,無論先行一步,還是被迫應戰,車企、經銷商甚至零部件供應商必將圍繞售后服務能力的提升展開競逐。
本文來源于中國汽車報 文:張雅慧 編輯:龐國霞 版式:王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