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王秋鳳
2月20日,海爾宣布以18億美元代價,通過旗下子公司卡泰馳,收購汽車之家41.91%的股份,成為汽車之家控股股東。而原大股東平安子公司云辰資本,繼續持有汽車之家剩余的4.98%股份。既然剩余5%以下股份,即扮演財務投資者角色,多半屬于過渡期安排。
汽車之家人事也隨之變更,吳濤辭任CEO,由高級副總裁楊嵩接任。考慮到汽車業資深高管楊嵩在2021年就加入汽車之家。由其負責交割前后運營,無須熟悉期。21日,楊嵩發布全員信表示,不會因交易裁員或影響員工待遇。穩定軍心之余,他也明確提到,汽車之家將從汽車垂媒向汽車生態平臺戰略轉型,為用戶提供一站式服務。

海爾收購的基本動機
很多人對海爾介入汽車圈感覺突兀。一直是白電巨頭的海爾,似乎和汽車沒什么瓜葛。其實海爾集團早就從白電領域溢出,不斷向智能家居、大健康、科技、保險、汽車領域投資。2017年,海爾成立卡奧斯,涵蓋工業互聯網、智能生產線裝備等。對于新能源汽車生產,卡奧斯提供新能源電池管理(BMS)和PACK生產線解決方案。
顯然,卡奧斯主要服務于B端客戶,本質上是將工業生產部門數字化。據說卡奧斯正謀求IPO。
2022年,也就是張瑞敏退休之后的第二年,海爾成立卡泰馳,搭建二手車、充電樁和線上/線下交易服務平臺。
海爾的意圖很明確。去年海爾CEO周云杰表示,公司戰略聚焦于智慧住居和產業互聯網兩個賽道。后者則要做強三大平臺、做深四大垂直行業。其中,汽車產業互聯網是四大垂直行業之一。
“智能家居”、“智能住居”一字之差,兩者似乎都指向3C、家電、IT等電子電器消費品的智能化和網聯化,但后者暗示了“人”的互動因素更多。這和海爾涉足的大健康業務有關。
2022年之后,海爾在智能康養生態系統上投資不少,與養老科技公司達成一系列合作,打造“1+6+N”模式。簡單說,就是在居家條件下,將養老、安全、智能結合起來,帶動海爾的電子電器硬件,形成一個場景化生態,即海爾的“三翼鳥”品牌智慧家庭生態。
而汽車之家曾經是典型汽車垂直媒體,它的主要產品本質上是數據。數據可能同時來源于B端(主機廠為核心的行業)和C端,但服務主要指向C端。
服務于C端的生態,如何納入到海爾的已經逐漸成型的住居生態。這條路線倒是早就有多個主機廠提出來過,即“人車家”生態。即將車視為移動空間,是人生活空間的延伸。數據從住居狀態,與車載狀態打通共享,還可能產生耦合。人作為核心,也因此擴大了場景數據聯動需求。
海爾滲透到汽車行業,迄今所有的業務模式,缺乏C端數據的獲取途徑。而二手車和充電樁業務,不但需要了解C端用戶的場景化需求,還需要精確描述其與出行有關的消費生活。或許海爾的想法,是將住居生態和車生態連接起來,形成一個“人車家”大生態,覆蓋人們日常生活的多面。
出于連接兩個生態的需求,海爾有收購汽車C端數據企業的基本動機。

垂媒的數據生產和消費方式
已經改變
現在的垂媒生態,已經和汽車之家、易車等剛上市時大不相同。B端數據為主、C端數據為輔,向C端分發流量的方式,早被自媒體短視頻生產+算法向C端推薦的方式改變。后者意味著垂媒的數據生產方,也改為自媒體,即第三方專業和半專業的數據生產者。自然人用戶仍然呆在數據消費者的位置上,變化不大(其數據生產能力被專業數據生產者覆蓋)。
而原來的B端,特別是用戶體量大的主機廠,則紛紛建立數據私域(以品牌APP社區的方式),這相當于挖了B端公域流量的墻角。原來的B端流量進一步下跌。B端從數據源頭也更多變成消費者,反過來向垂媒購買流量,以便更精準地觸達C端潛客。
在新的情勢下,汽車之家的用戶量仍然可觀,但按照流量標準,其日活、月活等指標全面落后于短視頻類APP。2024年,汽車之家的歸母凈利潤收入降了13%,媒體服務收入降了18.6%。當然,平安選擇賣掉控股權,原因可能并非盈利下降,而是因為7年來,平安期望的汽車信息服務+金融的融合效應沒有發生,多半有點意興闌珊。

汽車之家的轉型方向
海爾現在接手汽車之家,補齊了人車家生態的數據拼圖。海爾期待的生態,客觀上要求汽車之家必須轉型,至少要超越傳統汽車垂媒的業務范疇,變身汽車生態平臺(楊嵩也點明了這一點)。
短期而言,以前靠線索銷售、廠家廣告投放等收入,已經在萎縮。既然想搭建生態平臺,就意味著必須改變數據獲取和內容生產方式。
海爾自己的線下二手車門店(卡泰馳旗下)和充電樁服務,剛好可以提供線下場景,這一直是汽車之家缺乏的內容。至于如何將線下場景數字化,搬到線上,汽車之家做起來應該駕輕就熟。海爾擁有的智能硬件和物聯網技術,可以增強汽車之家數字化能力。這也讓汽車之家從從垂媒,轉型生態平臺的同時,獲取了一定內容生產能力。
反過來,汽車之家要增強服務的精準化,并吸引到足夠數量和質量的第三方內容生產者,目標是為C端客戶提供貼合需求的一站式汽車生活服務。這里的“第三方”,既包括短視頻生產者(自媒體),也包括B端的汽車服務體系。
后者有助于垂媒與主機廠重構關系。后崛起的短視頻媒體,固然從汽車之家這樣垂媒搶走了不少生意,但同時自己也做內容,尋求放大自己的汽車行業話語權,有時難免與B端主機廠的流量訴求形成對立。可以看到,因為一些內容運作,某汽車直播APP與幾大主機廠關系比較緊張。超越具體的爭執,各方都在爭奪面向C端的流量話語權。而對C端的生活服務,基本被忽略了。
汽車之家轉型,將這個線下先生服務做深,也是一種不對稱打法,避開流量劣勢下還要爭流量這個短板。而服務做起來,雖然流量豐沛程度仍然不能和短視頻類媒體相比較,但因其數據對消費者的價值比較大,也就可能因較小的流量獲得更大的效益,即流量的“質量”比較高。即汽車之家應該不會走專門流量分發平臺的路線,而是做更深層的數據服務+線下服務的生態體系。而且也有可能與B端結成新的戰略關系。
結 語
海爾在轉型過程中,從純粹的傳統制造業,轉向圍繞人生活場景的生態建設。海爾已經經歷了10年這樣的運營思路改變,從路線到資本都做好了準備。如今資本到位了,重在運營,有必要汲取平安的教訓。
從“住居”生態到“人車家”生態,海爾用18億美元實現了生態擴容。既然內在動因來自海爾的轉型需求,那么海爾的戰略耐心應該是足夠的。與單純的業績訴求相比,讓汽車之家無縫融入海爾的大生態布局更為重要,成功的關鍵可能在于平衡內容創新與商業化協同。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