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鳳空間 | 比亞迪推智駕平權,余承東坐不住的兩個原因

      發布日期:2025-02-20 15:14:19
      圖片

      作者 | 王秋鳳





      事實證明,比亞迪很善于“掀桌子”,也就是充當所謂的“顛覆者”。這一兩年發布智駕戰略和產品體系的品牌不少,但比亞迪在2月10日給出的方案,消費者還沒有太多聲音(尚未到體驗階段),但引發的業內反響非常強烈。


      老余急了


      比亞迪當天活動的主題是“天神之眼,開創全民智駕時代”。這是個很容易讓友商破防的主題。因為這句話里,不難咂摸出diss友商將“智駕”當高端賣點這種商業邏輯。說白一點,指責友商割韭。


      圖片


      比亞迪的天神之眼方案,倒沒放什么大招。從硬件角度分為3個檔次:天神之眼A/B/C。從A版三激光雷達方案,到C版三目版方案。重點在于璇璣架構為基礎的天神之眼C,給出了從算力硬件到車型配置的方案。當然,軟件能力這一塊透露的信息比較少。就算是高端的A版,城市NOA智駕也基本上是期貨。為什么比亞迪如此急于推尚未在量產上走通的智駕方案,為什么要全系智駕,特別是將“智駕”延伸到10萬元級以下產品當中。


      這個問題的答案,華為常董、車BU董事長余承東恐怕非常清楚。他在第二天在社媒表示“智能駕駛,湊合能用與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圖片


      這非常反常態。別說比亞迪還合作方程豹8還搭載華為的ADS3.0智駕方案,就算是完全沒有合作關系,余也極少直接跳出來對線。余噴人是經常的,但多數時候都在他認為受到攻擊的情況下反擊。


      有些言論評價為“老余急了”。急沒急是個情緒問題,但職守所在,余坐不住了,恐怕是真的。


      從全知識產權到全棧自有


      比亞迪作為新能源銷量最大的品牌,智駕競爭上相對缺位。王傳福也說過“智駕是忽悠”的言論。但王說過這話不到半年,比亞迪就公開了大手筆的智駕投資。號稱投資1000億元做智駕和AI。王和余的言論,至少出發點是一致的,褒貶皆生意。


      圖片


      智駕是行業競爭焦點,比亞迪早就認識到了。王的言論,并非為了個人挽尊,而是要為比亞迪多爭取一點追趕的時間。為此,比亞迪不但拿出大筆資金(非一次性投入),整合內部多個項目團隊,還同時與Momenta、大疆,甚至也包括華為進行具體合作。但是比亞迪由于旗下子品牌和產品線的復雜性,更出于關鍵技術不能依賴單一供應商的思路,走多頭并舉路線。按照比亞迪以往的做事風格,既然智駕技術已經是當前競爭的“顯學”,那么與所有供應商的合作,都是戰術性的。時機成熟就一定要推“全棧自有”解決方案。


      為什么我們不用“全棧自研”這種字眼?原因是比亞迪期望走得更遠,從物料到方案,從硬件到軟件,他都要全盤掌控。除了輪胎和玻璃這種生意他不愿意染指,剩下的供應商,他都不放心。


      圖片


      華為智駕的商業布局


      從去年夏天開始,智駕頭部就集中在城市NOA上。比亞迪投資和項目推進,如果完全靠自己,今年上半年是拿不出對位產品的。與Momenta、華為的合作,就是基于這種判斷。比亞迪的算盤是,一旦技術路徑走通,將依托強大的成本控制能力,將智駕向全系所有產品鋪開。


      可以將這種打法稱為“控制流”——比亞迪喜歡將所有產品屬性納入到體系當中,依靠規模優勢拿到業內大部分價格區間產品的定價權。比亞迪樂于并擇機發起一波又一波戰略攻勢,擠壓非特定對手的生存空間。


      比亞迪看起來不打算將智駕作為賣點,而對打掉對手將智駕作為賣點比較感興趣。正是把智駕賣點打掉的意圖,讓老余跳腳。


      車BU花了3、4年時間,建立了智駕方案的護城河。在智駕體驗得到終端市場認可后,迫使跨國品牌合作(奧迪、豐田、日產),還迫使至少兩家國企(廣汽、上汽)吃回頭草。在智駕這個賽道上,商業統治力首屈一指。華為智駕的競爭對手是新勢力(潛在對手是特斯拉),華為因此成立引望,并對有擁立之功的長安,給予了第二大股東的位置。


      在技術方案的供應的問題上,引望的邏輯,是透過股權分配的方式,對主機廠客戶戰略釋疑。在聯合技術采購這桿大旗下,主機廠不用擔心華為卡客戶的脖子,也不同擔心其他客戶與華為私下交易,拿到“特殊技能包”。


      圖片


      搶智駕定義權


      現在,砸場子的來了,至少比亞迪認為它能砸場子。當前是在比亞迪并未在城區NOA追上行業頭部情況下釋放出來的。從技術上看,時機不成熟。但從商業角度看,相當于擊敵半渡——華為正在建立高端智駕護城河,接下來大概率要向20萬以下產品延伸(ADS SE版就是如此)。但作為載體的深藍,整體銷量規模24萬+,搭載SE版本的產品,不超過10萬輛,未成氣候。


      這個時候比亞迪推出三階智駕搭載方案,非常過分的一點,就是一口氣將智駕搭載到10萬元以下產品(最低6.98萬元)。這一點,也是老余破防的第二點。


      10萬元及以下產品搭載的智駕方案,在華為體系中沒有位置,也沒有規劃。在老余看來,甚至不算“智駕”。這其實涉及到一個根本問題:誰才有“智駕”這兩個字的定義權。


      到底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智駕”。十幾個單一功能集合體的標準L2算不算?各家搞出來的L2.5、L2.9,還有名目繁多的2.99等,智駕內涵和外延都不清楚,實際上是業內缺乏公允的智駕評價體系。而美國人提出的L1-L5分法,本身也比較粗糙。但L3的“下沿”相當清晰——到了這個級別,廠家就需要對智駕產生的交通事故負有潛在的責任。這一條,技術線和法律線都沒準備好,即主機廠、保險公司、行業監管沒準備好。


      華為向C端消費者持續灌輸的認知是,“高端智駕”技術,是豪華產品錨,至少也是其中一只錨。現在比亞迪將只具備基本L2功能的入門級輔助駕駛,也稱為“智駕”,污染了“智駕”概念,無異于往華為智駕護城河里傾倒垃圾,是可忍孰不可忍。


      雙方在具體產品上的合作,遠抵不上比亞迪對智駕釜底抽薪的破壞力。這種情況下,老余在文字輸出上略失風度,恐怕還是內心強行克制的結果。


      結 語


      盡管比亞迪本次發布會開了很多支票,其技術規劃,落實到全系產品上尚需時間,有些技術體驗效果也未知。但任何競爭對手都不應該低估“技術平權”對商業邏輯的破壞力。從生產性資產的角度,新能源生產資產是典型的重資產,而智駕相關的主要是研發資源,更多體現為知識積累和團隊工程能力。從資產角度比新能源生產要輕得多。將其作為護城河,長期看是靠不住的。當前知識擴散速度,比資產投資轉移的速度快多了。


      作為有力回應 ,華為有兩個應對:一個是搶奪智駕定義權(譬如只有帶城市NOA的智駕,才叫智駕);另一個是在入門級產品(12萬元級,因為深藍或者其他合作新能源品牌還暫時無力在低于10萬元這個級別上挑戰比亞迪)部署較比亞迪表現更好(哪怕是紙面上)的方案,這兩點都需要爭取C端消費者的廣泛諒解。看起來,比亞迪和華為即將掀起一波智駕的認知戰。


      作者簡介

      王秋鳳,先后就職于《經濟觀察報》、《第一財經日報》等主流平面媒體,搜狐汽車新聞中心、騰訊汽車等主流互聯網平臺,前北汽極狐汽車總裁,現任快手汽車負責人,中國汽車記協常務理事。





        E N D   -

      久久国产欧美日韩精品_日日碰夜夜爽亚洲欧美_欧美自慰精品一区二区_久久SE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例丝瓜 |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天堂网 | 色丁狠狠桃花久久综合网 |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不卡 | 在线视频中文字幕第一页 | 亚洲欧美另类色妞网欧美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