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揭曉的2024年諾貝爾獎,讓全世界都見證了一個歷史性時刻:經典的物理學獎和化學獎都頒給了人工智能科學家。無論是Science for AI,還是AI for Science,都經受了應用的驗證和時間的考驗,被證明對相關領域產生了顛覆性影響。而其中多位科學家都有企業工作經歷,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產業界是推動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隨著人工智能對千行百業的賦能越來越深入,人工智能必將會更多與各學科交叉融合,科學研究范式也會發生顛覆式變革。我相信未來的諾貝爾獎將越來越多與人工智能相關。
在2024年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環節,中國工程師聯合體副理事長、百度首席技術官王海峰作了題為《通用人工智能曙光已現》的演講。一起來看吧?
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正在加速創新發展,賦能產業轉型升級。人工智能發展到現在,通用人工智能曙光已現。大模型為通用人工智能帶來曙光,可以從兩個角度看,一是人工智能技術的通用性,二是能力的全面性。在技術的通用性方面,大模型在解決不同任務、語言、模態、場景的通用性都變得越來越好;在能力的全面性方面,理解、生成、邏輯、記憶是人工智能的四項基礎能力,其他各項人工智能的典型能力,無論是創作、解題、代碼,還是規劃、決策等等,基本上都是這四項基礎能力的綜合運用。這四項能力越強,越接近通用人工智能。
關于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趨勢,未來若干年,規模定律仍然有效,更高質量更大規模的數據、更大的模型將會帶來更強的能力;大語言模型仍有提升空間,多模態統一大模型也會越來越好用,越來越實用;智能體技術越來越成熟,進一步拓展了大模型能力邊界,降低了應用門檻,將促進大模型應用爆發。
當下,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了產業智能化升級。大模型的出現,正在加快這一進程。基于大模型的人工智能應用,已經在各行各業大放異彩,賦能農業、制造、能源、交通、金融、教育、醫療、媒體等千行百業轉型升級。農業領域,“農民院士智能體”幫助農民高效便捷地掌握農業技術知識,實現科技助農惠農;智能交通方面,基于大模型,事件檢測準確率超95%,助力京雄高速運營管理實現跨越式變革;智能翻譯方面,大模型支持術語查證、翻譯、審校、潤色全流程,日均翻譯千億字符,服務數十萬計企業和個人開發者。
人類正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人工智能是其核心驅動力量。深度學習及大模型工程平臺,已經具備了非常強的通用性,并且具備了標準化、模塊化和自動化的特征,正在推動人工智能進入工業大生產階段。期待社會各界開放合作,凝聚共識,以人為本發展人工智能,秉持AI向善,以創新驅動發展,迎接智能時代的加速到來。
*本文內容經作者同意發布
作者:王海峰 中國工程師聯合體副理事長、百度首席技術官
排版:李振亮